推进CAR-T细胞治疗SLE的关键问题:现状及未来
2025-10-1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作为一种异质性强、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治疗长期面临挑战。传统治疗手段虽能控制部分患者病情,但对于难治性或复发性患者,仍缺乏有效干预措施。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作为精准靶向治疗技术,为SLE治疗带来新希望,而明确其临床应用中的关键考量,是推动该疗法规范化发展的核心。


一、SLE治疗现状与CAR-T细胞疗法的应用背景

SLE以机体免疫耐受破坏、自身抗体大量产生及多器官受累为主要特征,患者病情常呈现反复复发与缓解交替的病程特点,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传统免疫抑制剂(如霉酚酸酯、环磷酰胺)及生物制剂等,这些疗法虽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炎症损伤,但难以彻底清除致病性免疫细胞克隆。


对于难治性SLE患者,即对至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答不足或不耐受,且病情持续活动或进行性加重者,传统治疗手段往往效果有限,患者面临器官功能不可逆损伤的高风险。在此背景下,CAR-T细胞疗法凭借其精准靶向清除致病性细胞的特性应运而生。该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患者自体T细胞进行修饰,使其表达特异性识别靶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经体外扩增后回输患者体内,实现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为难治性SLE治疗提供了突破性选择。


二、CAR-T细胞疗法在SLE中的靶点选择考量

靶点选择是CAR-T细胞疗法发挥疗效的核心基础,需满足特异性高、与疾病病理机制密切相关且清除后对正常免疫功能影响可控的原则,目前在SLE治疗研究中,CD19和BCMA是最受关注的两大靶点。

CD19作为B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广泛表达于从原始B细胞到成熟B细胞的各个阶段,在B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LE的发病与B细胞异常活化密切相关,致病性B细胞不仅能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还可通过呈递抗原、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参与免疫紊乱。针对CD19的CAR-T细胞疗法可高效清除体内成熟B细胞及前体B细胞,从源头切断自身抗体产生及免疫炎症级联反应。多项临床研究证实,CD19 CAR-T细胞治疗后,难治性SLE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自身抗体水平下降,疾病活动度降低。

BCMA(B细胞成熟抗原)主要表达于成熟B细胞和浆细胞表面,与B细胞分化及浆细胞存活密切相关。浆细胞作为抗体分泌的主要细胞,其异常增殖是SLE患者自身抗体持续产生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合并严重狼疮肾炎(LN)或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浆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更为突出。BCMA CAR-T细胞疗法可特异性靶向清除浆细胞,减少自身抗体生成,为CD19 CAR-T治疗应答不佳或复发的患者提供新选择。此外,BCMA在部分非造血组织中低表达,其靶向清除的安全性仍需长期观察。

除CD19和BCMA外,针对其他潜在靶点(如CD20、CD22、BAFF-R等)的CAR-T细胞疗法也在探索中。不同靶点的选择需结合患者的疾病亚型、免疫表型、器官受累特点及治疗史综合判断,实现个体化靶点匹配。


三、CAR-T细胞疗法的制备与工艺质控要点

CAR-T细胞疗法的制备流程复杂,涉及多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均直接影响疗法的疗效与安全性,主要包括T细胞采集、基因修饰、体外扩增及制剂制备与储存等步骤。


T细胞采集是制备的起始环节,采集时机需避开患者感染急性期、病情严重活动期或大剂量免疫抑制治疗刚结束时,以保证采集的T细胞具有良好的活性与增殖能力。采集方式通常采用白细胞分离术,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污染。同时,需检测采集样本中T细胞亚群比例、活性及增殖潜能,确保符合后续制备要求。


基因修饰是CAR-T细胞制备的核心步骤,目前常用的基因转导载体包括慢病毒载体和逆转录病毒载体。载体的选择需综合考量转导效率、整合稳定性及安全性,避免因载体插入突变引发的潜在风险。CAR结构设计需包含抗原结合域、铰链区、跨膜区及胞内信号传导区,各结构域的优化组合可增强CAR-T细胞的靶向性、活化能力及持续存活时间。基因修饰后需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CAR阳性表达率,确保达到临床应用标准。


体外扩增阶段需在严格控制的细胞培养体系中进行,优化培养条件(如细胞因子组合、培养温度、气体环境等),促进CAR-T细胞的高效增殖,同时维持其效应功能。扩增过程中需定期监测细胞数量、活性、表型及纯度,清除残留的未修饰T细胞、死细胞及可能的污染物。此外,需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水平及微生物污染情况,保障细胞制品的安全性。


制剂制备与储存环节需遵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将扩增后的CAR-T细胞制备成符合临床输注标准的制剂,明确细胞浓度、活细胞比例及保存条件。目前常用的储存方式为低温冷冻保存,需验证冷冻复苏后的细胞活性及功能,确保复苏后细胞仍能发挥治疗作用。


四、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筛选与评估标准

合理的患者筛选是确保CAR-T细胞疗法疗效、降低治疗风险的关键,需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涵盖疾病特征、身体状况、治疗史等多个维度。


疾病相关评估方面,优先考虑难治性SLE患者,即经至少两种不同机制的免疫抑制剂规范治疗后,疾病仍处于活动期(如SLEDAI-2K评分≥10分),或存在严重器官受累(如活动性狼疮肾炎Ⅳ型、神经精神狼疮、严重血液系统受累等),且常规治疗无法控制者。同时需检测患者体内靶抗原表达情况,如CD19或BCMA阳性细胞比例,确保靶向治疗的可行性。此外,需评估患者自身抗体谱(如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等)及补体水平,为治疗效果监测提供基线数据。


患者身体状况评估需涵盖多系统功能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排除严重脏器功能衰竭者。由于CAR-T细胞治疗后存在感染风险,需严格筛查活动性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感染),待感染控制后再进行治疗。对于合并恶性肿瘤史的患者,需评估肿瘤复发风险,权衡CAR-T细胞治疗的获益与潜在风险。此外,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心理状态及依从性也是重要评估因素,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治疗过程并配合长期随访。


治疗史评估需重点关注患者既往免疫抑制治疗情况,包括糖皮质激素用量、免疫抑制剂种类及使用时长、生物制剂治疗史等。长期大剂量免疫抑制治疗可能影响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及T细胞质量,进而影响CAR-T细胞的制备效果与治疗应答。对于接受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需谨慎评估其造血功能及免疫重建状态,避免治疗相关并发症风险升高。


五、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输注与不良反应管理

临床输注过程的规范操作及不良反应的有效防控,是保障CAR-T细胞治疗安全实施的重要环节,需制定标准化的诊疗流程与应急处理方案。


输注前需对患者进行预处理,常用方案包括使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等药物进行淋巴清除治疗,其目的是减少体内抑制性免疫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数量,为回输的CAR-T细胞提供生存空间,增强治疗效果。预处理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及感染指标,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输注前需再次核对CAR-T细胞制品信息(如患者身份、细胞数量、活性等),确保无误后采用静脉输注方式给药,输注过程中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观察有无即时不良反应。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是CAR-T细胞治疗最常见的急性不良反应,主要由活化的CAR-T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引发,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低血压、呼吸困难、多器官功能损伤等。根据CRS严重程度可分为1-4级,需建立分级管理策略:1级CRS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退热、补液);2级及以上需使用托珠单抗(IL-6受体拮抗剂),必要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严重CRS患者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给予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高级生命支持治疗。


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也是CAR-T细胞治疗中需重点关注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认知功能异常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ICANS的管理需首先排除感染、代谢紊乱、脑血管事件等其他病因,根据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轻度神经毒性可密切观察,中度及以上需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加强神经功能监测与支持治疗。此外,需警惕长期神经毒性的发生,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其他潜在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感染)、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过敏反应等。治疗后需定期进行血常规、生化指标、感染标志物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及器官功能损伤。对于B细胞耗竭相关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可给予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降低感染风险。


六、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监测与长期随访

疗效监测与长期随访是评估CAR-T细胞治疗价值、优化治疗策略的重要手段,需建立长期、系统的随访体系,涵盖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及安全性监测。


临床疗效监测需结合疾病活动度评分、器官功能评估及生物标志物检测。治疗后定期采用SLEDAI-2K、BILAG等评分系统评估疾病活动状态,监测皮肤黏膜、关节、肾脏、血液系统等受累器官的功能变化,如狼疮肾炎患者需定期检测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指标。生物标志物监测包括自身抗体水平(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等)、补体水平(C3、C4)、炎症因子(IL-6、TNF-α等)及靶抗原阳性细胞比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早期提示治疗应答情况。

免疫功能监测需关注CAR-T细胞的体内动力学变化,包括CAR-T细胞的扩增峰值、持续存活时间及表型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外周血及组织中CAR-T细胞的数量与活性。同时需监测B细胞重建情况,包括B细胞亚群比例、免疫球蛋白水平及抗体产生能力,评估免疫功能的恢复状态,为判断长期疗效及复发风险提供依据。此外,需监测T细胞亚群平衡、调节性T细胞功能等,评估整体免疫稳态的恢复情况。

长期安全性随访需至少持续5年以上,重点监测迟发性不良反应,如感染风险、自身免疫病复发、恶性肿瘤风险及器官功能损伤等。对于B细胞长期耗竭的患者,需定期评估感染风险,必要时给予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同时需关注CAR-T细胞治疗后患者的生育能力、疫苗接种安全性等问题,为患者提供长期健康管理建议。


七、CAR-T细胞治疗的伦理与社会考量

CAR-T细胞疗法在SLE治疗中的应用不仅涉及医学技术问题,还需兼顾伦理与社会层面的考量,确保疗法的公平可及与规范应用。


伦理考量方面,需严格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包括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利益风险平衡等。在患者入组前,需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治疗原理、预期疗效、潜在风险及随访要求,确保其在完全知情的前提下自愿参与治疗。同时需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隐私,规范数据收集与使用流程。对于青少年、孕妇等特殊人群,需更加谨慎地评估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必要时成立伦理委员会进行专项审议。


社会层面需关注CAR-T细胞疗法的可及性与经济性。目前该疗法制备成本高昂,限制了部分患者的临床应用,需通过技术优化、规模化生产、医保政策调整等方式降低治疗成本,提高疗法的可及性。同时需加强多中心协作研究,积累真实世界数据,为疗法的医保准入提供依据。此外,需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CAR-T细胞治疗的规范化应用水平,确保治疗质量与安全。


八、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尽管CAR-T细胞疗法在SLE治疗中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从技术优化、临床研究、规范建设等多方面推动其发展。


技术优化方面,需进一步改进CAR结构设计,增强其靶向性与特异性,降低脱靶效应;探索新的靶点或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提高对异质性SLE的治疗效果;开发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减少对自体T细胞的依赖,缩短制备时间并降低成本。此外,联合治疗策略(如CAR-T细胞疗法联合免疫调节剂、靶向药物等)的探索,可能进一步提升疗效并降低复发风险。


临床研究方面,需开展大规模、多中心、长期随访的临床试验,明确CAR-T细胞疗法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探索不同靶点、不同CAR结构及不同制备工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优化治疗方案;建立基于患者临床特征与生物标志物的预测模型,实现治疗应答与风险的精准预测。同时需加强真实世界研究,积累不同临床场景下的治疗数据,为疗法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参考。


规范建设方面,需制定CAR-T细胞治疗SLE的临床指南与技术规范,明确患者筛选标准、治疗流程、不良反应管理及随访要求;建立CAR-T细胞制品的质量控制标准与监管体系,确保细胞制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加强多学科协作团队建设,整合风湿免疫科、血液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等多学科资源,为患者提供全流程的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Hsieh EWY, Chung JB, Amin A, et al. Key considerations for advancing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T-cell therapy for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a multi-partner/disciplinary working group perspective. RMD Open. 2025;11(4):e005866. Published 2025 Oct 5. doi:10.1136/rmdopen-2025-005866


图片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