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能维教授|司美格鲁肽 2.4mg 减重误区多,健康减重别踩坑
2025-10-15


“当BMI超过28kg/m2,肥胖带来的就不只是体态困扰,呼吸暂停会让睡眠变成‘缺氧战场’,脂肪肝可能悄悄发展成肝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更会像‘隐形炸弹’威胁心脑血管健康,甚至增加消化道与生殖系统肿瘤风险。”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体重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张能维教授强调,减重的最终目标不是“短期变瘦”,而是“长期健康”。


近日,我们专访张能维教授,从医学原理到临床实践,拆解体重管理与减重药物的使用逻辑与认知误区。






从“体态问题”到“疾病信号”,肥胖是健康警戒线



“医学界定义肥胖,核心是看体内脂肪含量,但直接测定脂肪量操作复杂,所以体重指数(BMI)成了最便捷的‘健康标尺’。”张能维教授开篇便解释了肥胖的临床界定标准:以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28kg/m2为肥胖,25~27.9kg/m2为超重,部分文献也将BMI超过24kg/m2作为超重的起始线。随着BMI数值升高,肥胖的危害会呈“阶梯式加重”。


“轻度肥胖可能只是血糖偏高,重度肥胖则可能同时叠加睡眠呼吸暂停、多囊卵巢综合征痛风等多种并发症,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良性’的,甚至某一种就可能危及生命。”张能维教授特别强调。


临床中他曾遇到一位32岁的肥胖患者,BMI达35kg/m2,因长期睡眠呼吸暂停导致夜间缺氧,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还未到中年就出现高血压与早期糖尿病。“这类患者的减重需求不是‘爱美’,而是‘救命’。当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难以快速控制体重时,像司美格鲁肽2.4mg这样的强效减重药物,就成了阻止并发症恶化的重要选择。”张能维教授强调。


司美格鲁肽2.4mg 不良反应恰是减重起效的“信号”



谈及司美格鲁肽2.4mg,张能维教授先澄清了公众对“大剂量”的误解。司美格鲁肽剂量的设定,是针对重度肥胖或伴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他们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减轻体重,以降低器官负担。药物的核心作用有两点:一是抑制食欲,尤其是减少人们对高糖高油食物的渴求,同时延缓胃排空,让饱腹感更持久;二是轻微促进代谢,帮助身体更高效地消耗能量。


对于部分患者担心的“药物妖魔化”,张教授直指两个认知盲区:“首先,司美格鲁肽2.4mg在中国上市前经过了严格的临床审批,只要在指南范围内规范使用,安全性有充分保障;其次,很多人低估了肥胖本身的危害——相比肥胖带来的心血管风险、器官损伤,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反而更容易控制。”


他进一步解释,临床中司美格鲁肽2.4mg的常见反应,恰恰是“治疗起效的信号”。轻度腹胀、恶心、食欲减退,这些不是‘不良反应’,而是药物发挥作用的正常表现,只有减少过量摄入,才能实现体重下降。真正需要警惕的是罕见的非胃肠道反应,比如突发头晕、血压异常或精神症状,但这类情况在规范用药中发生率极低。


别把“药物辅助”当成“躺平理由”



采访中,张能维教授特别纠正了一个临床常见的极端认知:“有些患者认为用了司美格鲁肽2.4mg,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不运动,这种‘躺平心态’完全错误。”他强调,药物的作用是“辅助”而非“替代”,“药物能帮你抑制食欲,但如果用药后依然暴饮暴食、久坐不动,不仅减重效果会大打折扣,还可能因热量摄入与消耗失衡,导致体重反弹。”


对于“自行增减剂量”的行为,张教授更是严正提醒风险,有患者嫌减重慢,私自把剂量从1.0mg加到2.4mg,结果出现严重恶心、呕吐,甚至因过度减重导致营养不良;也有患者减了10斤就自行停药,导致体重快速反弹。


司美格鲁肽2.4mg是处方药,剂量调整必须基于医生对患者耐受度、减重速度、身体基础状况的综合评估,自行调整剂量等于“拿健康冒险”。


核心原则——避免“减而复胖”



“达到减重目标后,什么时候能停药?如何防止反弹?这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临床管理的重点。”张能维教授提出了三条停药原则:


第一,“时间底线”要够。体重需维持在目标范围至少半年以上,“短期减重后停药,身体还没适应新的代谢节奏,很容易反弹”。


第二,“自我管理能力”要达标。患者需能坚持健康的饮食模式(如控制主食量、减少高糖高油食物的摄入)、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与规律的作息习惯,“药物可以帮你‘启动’减重,但长期维持必须靠自己的行为改变”。


第三,“医生评估”是关键。停药前需经医生检查,确认代谢指标正常、并发症得到控制,且患者具备长期管理体重的能力,“不能仅凭‘感觉够了’就停药,要靠数据和专业判断”。


他特别强调,停药不是“突然断药”,而是“逐步减量”:“从2.4mg减到1.7mg,再到1.0mg,观察体重变化,同时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让身体平稳过渡,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反弹。”


“肥胖治疗不是‘用药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而是需要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的‘科学工程’。司美格鲁肽2.4mg是重要的治疗工具,但它的价值需要建立在规范使用、生活方式干预、长期管理的基础上。”


张能维教授呼吁,公众应理性看待肥胖与减重药物,别忽视肥胖的健康危害,也别夸大药物的风险或作用,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才是科学减重的正确路径。


专家简介


张能维 教授

  •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体重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副院长

  • 中华志愿者协会中西医结合专家工作委员会肥胖与代谢外科全国专业组组长(2025首任)

  • 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中心项目专家组专家(2025首任)

  • 减重代谢外科规范化建设项目与质量提升项目专家委员会 委员

  • 北京医院协会健康促进与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与糖尿病外科工作组副组长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肥胖与糖尿病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外科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中国康复医学会减重与代谢康复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代谢病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肥胖与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超重与肥胖诊治专委会联席 主任委员

  • IFSO(国际肥胖病、糖尿病外科联盟)会员

  • 中国抗癌协会微创专业委员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委员

  • 《中国内镜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委

  • 1991年开始从事腹腔镜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1993年开创了全国首例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2004年开展了北京首例内镜甲状腺手术;2005年开展了北京首例腹腔镜治疗肥胖病手术、糖尿病手术

  • 已开展各项高难度的、全国领先的手术,如腔镜甲状腺手术、腹腔镜下胃减容、肠减容减肥手术、胃肠肿瘤手术、腔镜下治疗各种复杂疝等,腔镜手术总例数达10000余例,未发生一例损伤,各种并发症达到全国最低水平,在北京地区名列前茅。以上技术,多次在北京、全国乃至亚洲内镜协会、国际腔镜会议的交流中受到有关同行和专家的好评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