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探“奥”丨专家畅谈EHA前沿:FL的挑战、变化与机遇
2021-07-21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疫情不止,学术至上。近日,26届欧洲血液学年会(EHA)线上会议已经于6月9日-6月17日成功举办。本次EHA年会公布了多项滤泡性淋巴瘤(FL)相关研究进展,为治疗提供了进一步指导。本次医脉通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昌菊教授担任主持,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刘立根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俞文娟教授就今年EHA会议上FL的热点话题和新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曲昌菊教授

Q1:刘立根教授,首先请您谈谈目前我国FL的现状,FL患者的预后情况如何?


刘立根教授

FL是发病率占第二位的淋巴瘤亚型。近年来,我国FL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开始呈现年轻化趋势,虽然FL患者的中位年龄65岁,但如今,在临床中40、50多岁的FL病例逐渐常态化。临床医生对FL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固有印象里,FL的病程较长、预后较好,更多地是让FL患者先等待观察,等出现治疗指征后再进行治疗干预。对于有治疗指征的FL患者总体疗效良好,但是高肿瘤负荷或发病年轻的患者相对容易进展、预后比较差,这也是血液科医生要解决的问题。


俞文娟教授

目前我国FL确实存在一些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当出现POD24时,患者容易发生疾病进展,生存率、总体生存期(OS)均显著降低;第二,高危FL患者往往预后不佳,但是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高危患者的治疗策略、干预时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等待观察的患者中一旦出现病情急剧加重的情况,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值得进一步探索;Ⅰ/Ⅱ期FL患者接受局部放疗或外科手术切除后,是否需要对其进行免疫治疗或免疫联合化疗治疗,这些问题未来都需要临床医生来回答。


曲昌菊教授

Q2:目前来说绝大多数FL患者是不可治愈的,虽然FL预后较好、临床进展比较缓慢,但是也容易反复复发。在临床上,约20%患者会出现早期复发(POD24),这部分患者预后很差。如何早期识别POD24也是目前滤泡淋巴瘤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您多年的临床经验,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在早期识别可能出现POD24的患者?


刘立根教授

的确,POD24是近年来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FL患者预后良好,一旦出现POD24,患者的预后便会大打折扣。FL和其他血液肿瘤存在相似之处,即高度异质性。如今肿瘤的分类通常按照疾病部位来划分,未来可能完全以分子特征来进行分类,这是将会成为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肺癌患者的分子特征和FL患者完全一致,这两例患者可能采用同一种方案来治疗。POD24应该在基因层面上对细胞的分子特征做更多深入的探索,具备条件的医院可以将FL肿瘤细胞通过冷冻切割、基因鉴定,再和不同肿瘤类型的病例相比较,这方面的工作目前还没有太多的资料。


今年EHA会议上EP802研究对高肿瘤负荷滤泡淋巴瘤(HTB-FL)的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者运用临床中常用的PET-CT对POD24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表明,在早期通过PET-CT评估能识别出可能出现POD24的患者,早期PET-CT阴性患者与预后良好相关,早期PET-CT阳性的患者可能是POD24的潜在人群。由于PET-CT在临床中普及性很高,该研究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曲昌菊教授

我之前在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发现当地的临床医师对PET-CT的检测极为重视。国内的临床医师由于工作量较大,对PET-CT检测的关注相对不是很高。之前相关研究结果显示,PET-CT检测下SUV值>13的FL患者发生疾病转化的概率较高,这部分FL患者预后较差。目前尚不清楚容易发生疾病转化的FL患者和POD24患者之间的关联,但是两者之间的联系值得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总而言之,PET-CT检测对于FL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是FL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被重视的一种治疗工具。


曲昌菊教授

Q3:在近期刚结束的EHA大会上是否有FL患者 POD24风险预测的研究进展?就您的临床经验,这一进展有何意义?


俞文娟教授

在本次EHA会议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团队发表的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分析了既往未经治疗的FL患者POD24的风险因素,以确定初治FL患者POD24的潜在风险因素。在Embase、Medlin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检索,筛选新诊断为1-3A级FL患者的相关预后研究,并分析了与POD24相关的高危风险因素。


研究共纳入96篇研究,对11个因素进行了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sIL-2R 升高(HR 2.48;95% CI,1.74-3.54;p<0.0001),TMTV> 510mL(HR 2.17;95% CI,1.60-2.95;p <0.0001)、β2m升高(HR 4.14;95%CI,2.07-8.28;p<0.0001)、LDH升高(HR 3.05;95%CI,1.63-5.71;p=0.0005,)、病理3a级(HR 2.22;95% CI,1.31-3.74;p=0.0030)、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高倍视野(LAM/HPF)≥15(HR 4.13;95% CI,1.92-8.88;p=0.0003)、维生素D缺乏(<20ng/ml)(HR 2.66;95% CI,1.44-4.92;p=0.0020)与POD24风险增加显著相关。绝对淋巴细胞计数/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LC/AMC)(cutoff:4.7)、性别、EZH2突变状态、效应T细胞基因表达特征(Teff signature)与POD24无显著相关性。该研究是第一项全面分析FL患者和POD24相关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对临床十分具有指导意义。


曲昌菊教授

Q4:除了明确进展危险因素、及时发现早期进展外,新药、新用法对FL患者的预后改善也举足轻重。前不久奥妥珠单抗在华获批用于FL的治疗,为国内很多F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今年EHA大会上奥妥珠单抗(GA101)在滤泡淋巴瘤方面新的研究进展?


刘立根教授

血液肿瘤的治疗得益于工业界的发展,制药领域为临床提供了有效武器。GAZELLE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多中心、单组、IV期临床研究,纳入了113例初治FL患者,在第1周期(C1,标准输注速度)治疗后未发生≥3级输注相关反应(IRR)的患者,从C2开始接受奥妥珠单抗90分钟快速输注(SDI)。评估了从C2开始接受Obi 90分钟SDI治疗FL患者的安全性。主要终点是C2期间≥3级IRR的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不良事件(AE)和诱导结束(EOT)时研究人员评估的诱导结束时总体缓解率(ORR)。研究结果显示,在C2开始后接受奥妥珠单抗SDI的110例患者中,无患者在C2中出现SDI导致的≥3级IRR。仅1例患者在C5中出现了SDI相关的3级IRR,表现为高血压。使用SDI出现的其他IRR为1/2级,无4/5级IRR发生。其他AE与既往报道的类似。疗效上,在临床截止日期时,有104例患者在EOI时进行了有效性评估,67.3%的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19.5%获得部分缓解(PR)。基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奥妥珠单抗有望在包括FL在内的惰性淋巴瘤中占有一席之地,给患者带来更安全的治疗和更长的生存。


俞文娟教授

目前FL的治疗药物,如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均未显示出其在套淋、慢淋、甚至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GAZELLE研究在保证安全的同时,疗效数据确切,极大地增加了医生和患者的治疗信心。研究进展的不仅是数字的更新,对患者而言,奥妥珠单抗是完全革新性的药物。


曲昌菊教授

Q5:鉴于奥妥珠单抗在相关研究展现出的出色疗效和安全性,您对于奥妥珠单抗在滤泡性淋巴瘤中应用前景有何展望?


刘立根教授

FL的治疗整体发展方向是无化疗(chemo-free)方案,奥妥珠单抗是未来中国FL治疗“版图”中极具前景的新药物,应用前景十分值得期待。对高危/预后不佳的患者给予奥妥珠单抗联合治疗,可能改善这部分患者的远期生存和缓解深度。


曲昌菊教授

无化疗方案已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众多疾病中展现出较好的疗效。奥妥珠单抗的获批无疑为FL无化疗方案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使更多FL患者从中获益。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10721160154.jpg

刘立根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血液科 主任医师、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检验系实习诊断教研室主任

上海医学会血液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

上海市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感染与化疗专科分会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学业分会常务委员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血液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组织细胞疾病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髓系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委员

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国家和上海市科技奖励评审专家、《血栓与止血》杂志编委、Apoptosis等国际期刊审稿专家

从事血液病临床34年、擅长髓系肿瘤、淋系肿瘤、骨髓瘤和血栓与止血性疾病诊治。主持过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攻关课题和区局级课题10项,发表论文66篇,其中SCI11篇,参编专著8部,其中副主编3部。


微信图片_20210721160201.png

俞文娟 教授

临床博士、科室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抗淋巴瘤联盟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淋巴专委会委员

白求恩基金会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血液病淋巴瘤学组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分会委员兼秘书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会通讯编委

2016年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210721160207.png

曲昌菊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美国MD Anderson 癌症中心博士后

美国迈阿密大学Sylvester Comprehensive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治疗青年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研究型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抗淋巴瘤联盟委员

江苏申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治疗(CAR-T)专业委员会委员

第五批姑苏卫生青年拔尖人才

2011和2012年两次获美国血液学年会授予的“成就奖”

2013年获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颁发的“Performance Reward”

主持国家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苏州市课题3项,参与国内外课题10余项

在JCI、Blood等刊物发表SCI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0余篇


参考文献:

1.2021年EHA会议摘要号:EP802.

2.2021年EHA会议摘要号:EP794.

3.2021年EHA会议摘要号:EP80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