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5年9月11-14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血液学学术会议如约而至,以“传承・创新・融合・卓越”为主题,汇聚全球血液学领域顶尖力量,聚焦血液学前沿方向与临床关键问题,搭建起高质量的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平台。与会现场,医脉通特邀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董敏教授接受采访,围绕重型
医脉通:
近期,您和团队为一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完成半相合妹供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供受者HLA配型并非完全相合的情况下,团队在术前供体评估与受体预处理方案制定中,重点关注了哪些医学指标以平衡移植有效性与降低排斥反应/
董敏教授: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优选方法。按照指南,小于45岁的病人建议首先进行HLA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研究所等多家国内外数据显示,同胞半相合供者进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异基因移植治疗取得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同等甚至更好的疗效,因此,多个指南已经把同胞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选择。这类移植虽然可以治愈疾病,但是移植过程中的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风险可能高于全合供者。经典“巴尔的摩方案”选择PTCy作为半相合异基因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其移植总体生存率超过80%,GVHD发生率较低;但是存在血小板植入时间长、病毒感染率高的不足。在经典“巴尔的摩方案”的基础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广东市第一医院,在改良PTCy的同时,加入减低剂量的ATG(6mg/kg),同样获得80%以上的总体生存率、7%的Ⅱ-IV GVHD发生率。我们参照上述方案,选择PTCy联合减低剂量ATG作为预防GVHD的方案,10天白细胞植入,11天血小板植入,移植过程中仅仅出现3天的
医脉通:
基于本次移植成功的临床实践,相较于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半相合移植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术后监测与并发症干预策略上存在哪些关键差异?这些差异对拓展该类移植技术在供体资源有限患者群体中的应用有何启示?
董敏教授: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是植入不良、各种感染、出血、口腔并发症、
医脉通:
人工智能(AI)技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如基于AI的供体-受体匹配优化、移植后并发症风险预测、治疗方案智能推荐等。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核心挑战?您是如何看待AI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应用潜力与发展方向?
董敏教授:
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辅助医生进行决策的手段,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关于应用AI进行供体-受体的匹配优化、移植后并发症风险预测、治疗方案的智能推荐已经在研究过程中,并且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但目前仅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不仅需要解决标准化和同质化问题,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验证,随着研究的深入,人工智能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将具有应用潜力。
董敏 教授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 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海南省高层次人才;海南 “好医生”获得者
先后于北大人民医院血研所、以色列瑞本国际血液研究所研修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CSCO白血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专委会委员
海南省医学会副主任委员
海南省
《BMT》中文版编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