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WCLC·创见|SCLC一线治疗又现新面孔,联合狙击生存围城
2025-09-22
关键词: WCLC SCLC一线治疗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兴起显著改善了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的总生存,已成为一线治疗新标准。世界肺癌大会(WCLC)作为肺癌领域的重要学术平台,持续聚焦SCLC一线治疗的前沿,包括探索新型免疫药物的潜力、优化免疫联合方案等。本文摘选部分研究进展,供读者参考。


1 Tarlatamab联合PD-L1抑制剂


目前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一线(1L)维持治疗提供的生存获益有限,这凸显了需要新型疗法以改善患者预后。Tarlatamab是一种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免疫疗法,可将细胞毒性T细胞导向表达δ样配体3(DLL3)的癌细胞。在二线治疗SCLC患者的研究中(研究NCT05740566),Tarlatamab相比化疗显示出更长的总生存期(OS)。本文报告Tarlatamab联合抗PD-L1抗体在1L维持治疗队列中的1b期研究(NCT05361395)的安全性和疗效更新数据。


共有88例患者接受了Tarlatamab联合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治疗。自维持治疗开始起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4个月,Tarlatamab的中位暴露时间为35周。最常见的与Tarlatamab相关的不良事件(AE)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56%的患者),多为1级。6%的患者发生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随时间推移而减少。中位OS为25.3个月(95%CI:20.3-未达到),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6个月(95%CI:3.5-9.0)。


Tarlatamab联合抗PD-L1抗体治疗显示出可接受的安全性特征,具有良好的长期耐受性及前所未有的总生存期获益。


2 双特异性抗体BNT327联合化疗


BNT327(pumitamig)是一种靶向PD-L1和VEGF-A的在研双特异性抗体,旨在通过结合PD-L1恢复效应T细胞功能,同时在肿瘤微环境中共定位性地阻断VEGF-A。Pumitamig联合化疗在中国SCLC患者的II期试验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活性。本文首次报告了来自全球人群的数据。


截至数据截止日(2025年4月4日),共入组107例患者。队列1(N=43)中位年龄65.0岁[范围45-80];62.8%的患者ECOG PS 1;中位pumitamig治疗持续时间为11.6周,其中22例患者接受pumitamig 20 mg/kg治疗,21例患者接受30 mg/kg治疗。


在38例疗效可评估患者中,33例获得部分缓解(PR),5例获得疾病稳定(SD),未确认的客观缓解率(uORR)为86.8%,疾病控制率(DCR)为100%。肿瘤大小的最佳平均变化百分比为-47.3%,89.5%的患者实现早期肿瘤退缩。Pumitamig 20 mg/kg和30 mg/kg组的uORR分别为95.0%和77.8%。在11例接受过至少两次基线后肿瘤评估且随访时间>90天的患者中,两个剂量组的确认客观缓解率(cORR)均为81.8%(9/11),其中20mg/kg组为100%(6/6),30mg/kg组为60.0%(3/5);缓解持续时间(DoR)和PFS数据尚未成熟。


基线循环肿瘤DNA(ctDNA)检出率为93.8%(32例患者中有30例提供cfDNA数据),中位TFx为57.0%。在第3周期第1天(C3D1),所有可评估患者(n=18)均确认ctDNA均较基线有所减少,中位TFx变化为-99.3%,ctDNA清除率为44.4%(8/18)。不同剂量水平之间观察到的结果相似。


43例患者中35例(81.4%)报告了任何TRAEs,其中23例(53.5%)患者报告了≥3级的AEs。1例接受20mg/kg剂量的患者和5例接受30mg/kg剂量的患者报告了与pumitamig相关的≥3级AE(2例高血压,血小板计数降低、咯血蛋白尿肺栓塞各1例)。6例(14.0%)患者因AE停用pumitamig(20mg/kg组2例,30mg/kg组4例)。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


Pumitamig联合依托泊苷/卡铂在ES-SCLC一线治疗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pumitamig在全球人群中的首次数据展示,证实了先前在中国ES-SCLC一线研究中报告的令人鼓舞的结果。此项剂量优化研究支持pumitamig在ES-SCLC一线治疗中的进一步研发,目前正在ROSETTALung-01 III期试验中进行评估。


3 α粒子放射性药物RYZ101联合标准治疗


RYZ101(225Ac-DOTATATE)是一种首创的α粒子放射性药物,目前正在开发用于治疗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STR2+)的实体瘤患者。相较于β粒子,α粒子(由²²⁵Ac释放)具有更高的线性能量传递(80-100 keV/μm)和更短的作用路径(40-100 μm),有望在提高癌细胞杀灭率的同时降低瘤外毒性。本文报告一项单臂、开放标签的Ib期剂量递增与扩展试验的初步安全性数据,该试验评估RYZ101联合标准治疗(SoC)用于初治SSTR2+ES-SCLC患者。


研究纳入了经组织学/细胞学确诊的SSTR2+ ES-SCLC成人患者,ECOG PS评分0-1分,预期生存期≥12周,且具备足够的肾、肝及造血功能。患者须存在≥1处经SSTR2 PET显像阳性且符合RECIST v1.1标准的可测量病灶;≥50%的可测量病灶需为SSTR2+。允许患者在筛选前/期间接受≤1周期的标准治疗。允许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灶,但需无症状、已接受充分治疗且皮质类固醇剂量稳定或递减。剂量递增阶段,患者自起始剂量水平1(DL1:6.5 MBq)开始接受RYZ101(静脉注射,初始每6周1次,后改为每4周1次),若无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则递增至8.3 MBq(DL2)和10.2 MBq(DL3)。同步给予标准治疗阿替利珠单抗(1200 mg 静脉注射 d1 q21d ≤4周期,后改为1680 mg q28d);卡铂(AUC 5-6 静脉滴注60分钟 d1 q21d ≤4周期);依托泊苷(80-100 mg/m² 静脉滴注60分钟 d1-3 q21d ≤4周期)。主要终点:安全性、II期临床试验推荐剂量。次要终点:疗效、药代动力学。


截至当前,共筛查43例患者,15例接受RYZ101治疗。截至2024年9月3日,9例患者(DL1组4例;DL2组5例)具有成熟安全性数据。中位年龄67岁(范围49-79),55.6%为女性,88.9%有吸烟史。所有患者均在筛选前/期间接受1周期标准治疗。RYZ101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2.9个月(范围1.4-11.9),中位给药次数2.0次(范围1-6)。5例患者(DL2组)仍在治疗中。未报告DLT事件。1例患者出现≥3级RYZ101相关不良事件(DL1组;4级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另有3例患者出现其他RYZ101相关不良事件:1级腹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乏力和呕吐(各1例);2级食欲减退、脱水、抑郁、乏力、流感样症状、恶心、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和体重减轻(各1例)。与RYZ101无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包括肺炎(2例),以及感染性关节炎败血症、疼痛、背痛、低钠血症、脊髓压迫和晕厥(各1例)。1例患者在完成3周期标准治疗和1次RYZ101后出现与标准治疗相关的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需临时降低RYZ101剂量;经延迟给药和支持治疗后恢复。


DL1(6.5 MBq)与DL2(8.3 MBq)剂量组均未报告DLT,RYZ101剂量已递增至DL3(10.2 MBq),目前该组已有6例患者给药。研究已完成剂量递增阶段入组,正在推进剂量扩展阶段。


参考文献
1.Safety and Survival Update of Tarlatamab with Anti-PD-L1 as 1L Maintenance After Chemo-IO for ES-SCLC: DeLLphi-303 Ph1b Trial.2025WCLC.Abs.OA13.01
2.Global Phase 2 Randomized Trial of BNT327 (Pumitamig; PD-L1 x VEGF-A bsAb) + Chemotherapy for 1L ES-SCLC: Dose Optimization Analysis.2025WCLC.Abs.OA13.02
3.RYZ101 (225Ac-DOTATATE) + Carboplatin + Etoposide + Atezolizumab in Somatostatin Receptor-Expressing Extensive-Stage SCLC.2025WCLC.Abs.OA13.0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